“小柴胡”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感冒的时候医生或药店店员会给我们推荐小柴胡颗粒,在各种古装剧、武俠小说中也会有“神医圣手”、太医等开一剂“小柴胡汤”,那我们现在喝的小柴胡颗粒与小柴胡汤有什么渊源和关系呢?
一道佳肴既要有特定的食材,也离不开专门的烹饪技艺,同样中药的配制也是如此。小柴胡制剂方法包括两部分:一是小柴胡方;二是其古法制作工艺“去滓再煎法”。小柴胡方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去滓再煎法”是《伤寒杂病论》 中所记载的六种中药经典煎煮古法之一,至今己有180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工艺之一。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伤寒杂病论》 著者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张氏后人有一支脉南迁岭南,《伤寒杂病论》及小柴胡制作工艺被传入广东。后与晋代伤寒派代表人物葛洪逐步形成岭南中医医派。1896年,师承岭南医派的唐拾义医师传承医圣古法,倡导“中药为本,西药为用”,以中西结合工艺制成特色中成药,被孙中山誉为现代制药先行者。20世纪初,唐拾义药厂先行将中医药传统制作工艺与大型制药设备结合生产中成药,该厂后来遵循孙中山“光大中华”遗愿,改名为“光华制药厂”。20世纪90年代,光华制药厂首创工业方小柴胡冲剂,患者在服用前以温水溶解后还原为汤剂,既保留了古法制剂功效和服法,又便于携带和保管,被誉为古今接轨代表方,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创举。2000年,国家将光华制药厂首创的小柴胡颗粒工艺收入《中国药典》(2000版)。
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小柴胡方以救治数十名“非典”病人,创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残废的奇迹,被列为“抗非三宝”之一。2009年初,在抗击全球“甲型流感”疫症中以两天退烧并退热不反弹的疗效胜于西药达菲的临床结果,延续了中医药的功效,在世界医药史上创造了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