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

贯彻执行党中央院士制度改革,从一线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真的就那么难吗?

  • 2023-09-20 17:56:08
  • 超级管理员

 近日公布的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图1引发了广泛热议,却也激起平地风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中竟然有97.7%的候选人身兼领导职务,而一线科研人员却仅占寥寥2.3%。这一比例之悬殊,真可谓讽刺一线英才谱华章,讽刺何处诉心伤。科研成果皆出己,院士之衔却难获珍。而必然最终致当选院士95%以上仍是领导如此一来,历史的陈旧模式似乎将又一次重演:中国网在2023817章“院士制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明确要求‘面向广大一线科研人员’”全面分析10年晋升院士的职务情况,让人不禁想起刀郎那首《罗刹海市》中描述的境遇难道真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png

2.png

1  2023年中工程院学部院士有效候选人行政级别情况

2我国科研管理层次与科研成果归属情况

2所揭示的真相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所有的科研硕果本都源自一线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然而,却几乎完全囊括于上级领导的名号之下,只有微不足道的小部分成果属于高校等科研院所一线科研人员;且横向项目的科研支持“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一线科研人员在奖励申报上的成功率远远低于那些高屋建瓴的领导层。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已当选的院士以及2023年的院士候选人中,竟然有90%以上都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原因

更令人义愤填膺的是,图2还揭示了另一骇人真相:领导层并非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而根据知识产权保护法,这种行为可谓严重的学术道德败坏,甚至可称为学术界的“强盗与土匪”。更为令人忿忿不平的是,一些领导为了规避《关于领导干部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员范围的说明(试行)》中的规定,竟然选择提前辞去职务或退居二线,然后依仗下级或者有着不正当关系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来申报院士,等院士头衔拿到手后,再重新回到比原来职位更高的领导岗位。这简直是对科研道德的亵渎和践踏!

事实上,任何一项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投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血,需要披星戴月地的不断实验、思考、计算、修订和推倒重来。没有他们十年如一日,铁杵磨成针的冥思苦想、废寝忘食心无旁念,就没有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攻破,没有一个个响彻云霄的重大突破。科技没有捷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不能致远。一线科研人是真正灵魂和奋斗者,而领导层负担沉重的领导行政责任,事务繁杂,又怎么可能腾出时间亲临实验室等一线战场?这正是社会上将“院士”戏称为“院仕”的原因这一不切实际的称号显然严重背离了“院士”的正面形象,与“院士”这一高贵的荣誉和卓越的学术性相背离。

正如古人云:“英雄所见略同,大匠所作不谋而合”一线科研人员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早已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夺目。你们如同古代的文天,坚守初心,恪守科研道义,耐得住寂寞稳扎稳打、只问耕耘,将科研事业推向巅峰。而那些只顾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甚至不择手段的领导层,却试图掠夺你们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心血成果,这岂非又是“横扫千军如卧虎,逼上悬崖自尽”的一幕?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领导为了规避规定,不择手段,胁迫下级科研人员,剽窃他们的成果,甚至抢劫他们的心血。这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践踏,是对科研伦理的亵渎,更是对一线科研人员的不公平待遇。我们不能再容忍这种不正之风继续肆虐!2015年,中国新闻网就发表评论章“院士去行政化迈出关键一步人民网也指出,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我们必须加强对评选人的监督和审核。切不可纵容抄袭造假、投机取巧之风。

但直到今日,领导晋升院士的比例仍高达97%以上,引发我们深深忧虑。期待中国工程院2023年确实认真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精神,提高广大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为一线科研人员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打击领导层凭借权力将下属或相关利益单位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打击剽窃甚至抢劫科研成果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呼吁和激励国外的科研人员尽快回国为祖国效力,为科技创新事业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年轻的学者们,不要怕坐在“冷板凳”上,正如古代的庄子所说:“道法自然,不可挽回”只要你们坚定科研信仰,埋头苦干,必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民科技创新,崇尚科学家的精神,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新征程上厉奋发,勇毅前行因此,我们要打破权力的壁垒,让每个有志于科研的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中国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